嗯...最近的生活有一些小混亂,其實主因很簡單,有一些規劃和原本設想的不一樣,造成了我必須調整很多地方來做修正,而調整這件事,也不是說調就能調的,畢竟資源是有限的情況下,同時若有三個專案都需要這有限的資源時,勢必會有打了結,卻解不開的情況發生。
和很多朋友聊天聊到,我有著一些什麼想法,而有些朋友,其實聽不懂我在說什麼,但他們覺得,我想幹嘛就幹嘛,應該沒差吧,也有些朋友,聽懂了我的想法,但他們覺得我應該要想清楚一些,很多事,在這個時間點你不做,以後可能就沒機會做了,也有很多事,就算現在不做,過個三五年十年再做,也並不會有什麼損失,舉個例子來說,剛出社會的話,其實有點腦殘腦殘智障智障的,那時想過很多事來做,想開早餐店、想開咖啡廳、想去種田、想去養螃蟹、想去賣雞排、想去日本拍A片、想成為海賊王,有著許許多多的想法在心中,不過那時周遭有一些朋友跟我說,這些事情,你覺得你27歲時做跟47歲時做會有什麼差嗎??
這句話其實是一句很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一般會分兩派來說:
第一派,想做就去做呀,趁著年輕不去追夢,到老才來追,浪費這二十年,不覺得很可惜嗎??
第二派,還這麼年輕,學歷又這麼好,做這些事情,不覺得浪費了台灣的教育資源嗎?父母把你栽培念到這麼高,結果你跑去田裡養螃蟹,或在路邊賣雞排,也太浪費了吧,想賣等退休再去賣!想養等退休再去養不就好了!!
這兩派,說起來其實都對,要怎麼做也沒有一定好或一定壞~
選了第一派去追夢的人,一百個裡可能有一兩個是成功的,但這邊我們定義的成功,可能是大賺一筆錢,可能是成為該項領域中的專家、達人,其他九十幾個人,在追過夢之後,可能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夢想的這條道路,坐起身來,拍拍屁股,抽完最後一根煙後,往現實的大門走了過去。
選了第二派的人,可能在辦公桌坐了十八年,有一天痔瘡有點痛,想站起來減輕壓迫感時,老闆走了過來說:"謝謝你這十八年的付出,明天開始不用來囉,回鄉種田吧,痔瘡會好的比較快唷",這時除了痔瘡有可能破掉滲血出來之外,我想心中也會很幹的想著:"早知道十八年前就去種田了,現在應該已經變成大地主,在家養老才對啦!!!",不過也有些人靠上班分紅配股,拚個十年就退休,快樂的當著大地主,在家裡馬桶種種芋仔就好了。
這邊舉的例子有些極端,但在社會上可以說是履見不鮮,值得探討的不是選哪條路才對,而是自己的態度到底是什麼,人窮盡一生,總有些夢想要去完成,如果今天在27歲這一刻,我就是想挑戰加藤鷹的地位,那我別無選擇,我只能去日本發展,但如果我想的只是,能跟松島楓來一下,那說真的,我還是只能去日本發展,若是我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我就真的不見得要去日本發展了。
想說的是,正視心中的想法,不要因為"不知道",或是"都可以",就讓自己走上與一般人截然不同的道路,要走這類的路,沒什麼不行,但需要很強烈的態度來支持著自己,不然走上這條路後,一旦走到了死路或走上了叉路,除了自己,是不會有人提醒你,終點在哪的。
2010年9月26日
2010年9月14日
爛工作的三個跡象
在書局放了斗大的三個字-爛工作,真的是很容易吸引正做著爛工作的可憐上班族們,伸出右手,去把這本綠綠的書抽出來翻一翻看一看,看完後才發現,作者是以虛構的第一人稱角色來講述爛工作這樣的一個概念(也不確定啦,搞不好是真有其事也說不定),整本書的故事是以一個退休的執行長,儘管在享受著退休生活,卻因為個人太熱愛管理職的工作,在意外的情況下,入股了一間披薩店,而透過這披薩店的振作,來說明一個人對於好工作的想法及看法,也闌述了什麼樣的工作是爛工作,並告訴我們該如何避免讓自己的工作變成一份爛工作,而這本書不僅適合覺得自己做著爛工作的員工們看,也很適合管理階層、公司營運狀況不佳的執行長們閱讀,透過書中的各個案例,也許我們能夠發現,就是”我”害得周遭的人們正在做著一份爛工作,從”我”開始有所改變,不僅能轉變自己原本想離職的心態,也可能會幫本來死氣沉沉的公司起死回生。
雖然說書中的管理角度出發點有些特別,強調的並不是營運方針和績效指標等數字,但從最基層去思考員工們內心的渴望,不也是每一個老闆們該做的事嗎?廢話不多說,究竟什麼是爛工作的三個跡象呢??
與我何甘:
每一份工作,通常都會與其他人產生關聯性,而做著爛工作的人們,會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與其他人有何相干,而若不知道與他人有何相關時,很容易落入自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那愈做就會愈悶,心中就愈多不好的念頭:”我這麼辛苦究竟是為了什麼??”、 “做著這麼沒意義的工作,根本是在浪費生命嘛”、”如果今天做的是其他工作就不會這麼挫折了才對”。
一般通常最容易和他人有直接關聯的,就是面對顧客的第一線服務業人員,而這類人員並不太會出現這項問題,因為顧客的心情、感受、消費經驗都可以透過一個笑容來告訴服務人員,而服務人員只要看到顧客的臭臉,應該大概都能知道自己有些地方沒做好,所以服務業人員工作時可以透過顧客的笑容來讓自己感受到”我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但以一些內勤的工作人員來說,如會計、行政人員而言??以正常而論,沒有靈異現象的情形下,財務報表應該是不會擺臭臉給會計看的,公文被打開時,我想它也笑不太出來,所以會計可能會有種心態”我不就是在玩數字遊戲嗎??叫誰來做不都一樣??”、行政人員也會想著”公文這東西,我請三個高中生工讀生來蓋章不就好了嗎??弄錯又有什麼差,弄對也沒人說我做的好呀!!”。
但其實一家公司當中,每個位置的人員都應該是息息相關的才對,但當做的工作屬於較個人或是較內勤化的職位時,與人的關聯性降低,那麼工作時會極度容易心生”與我何干”的想法,有我沒我有什麼差?做好做壞又有什麼差?
這和我前一份在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其實有點類似,我在電X審計部門工作,每週都會到不同的客戶端進行查核,每週都會給客戶一個發現事項清單(其實就是要請客戶改善的部分),另外也要產出一份查核報告給reviewer進行review,而reviewer不會是固定的,風格也不太一樣,今天給A副理看,可能只有10條notes要改,但若是給B副理看,可能變成30條notes要改,每個人重視的點並不相同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這樣查核才會比較周全,但今天如果是同一個副理看,在他很忙跟很不忙時給他看的結果通常也不太一樣,心中便會有一種感覺產生,每週要產一份報告已經夠硬了,重點是還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回來的notes其實是會大幅增加自己工作量的東西,客戶那邊就更不用提了,有些客戶對於我們提的建議一點感覺都沒有,完全就是個不痛不癢,有些客戶會據理力爭不許我們的清單裡有提建議,因為這和他們的工作績效評量是有相關的,那我到底該怎麼做呢?是不是怎麼做都沒差??怎麼做都可以??
今天報告寫的好會被出notes,寫的不好還是會被出notes,缺失出的多客戶會反彈,出的少自己會覺得好像怪怪的,沒有善盡個人職責,在客戶端被剿不打緊,回到公司也只是被上面追著要底稿,在這種裡外不是人的情況下,我報告到底該怎麼寫??寫的愈細寫的愈好,等於是把自己搞死,而且公司端比較在意的是有沒有完成每一家公司的查核,並不是寫了一份超讚的查核報告就可以抵兩家,在先天不良,後天自我認知又失調時,自然會讓人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工作。
而主管部分應該要怎麼幫助這樣的我呢??離職前我才懂得很多道理,其實從一開始,要做的應該是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工作,是要供審計組同事參考使用,證明該客戶產出會計報表的資訊系統是足以採信的,而我們產出的報告,其實會做為審計組同事查核財報時,輔助的工具。而提供給客戶的改善建議,一方面是希望客戶可以改善,另一方面,其實是要告訴審計組同事,客戶的哪些部分有小缺失,可能會有一些舞弊的風險,請審計組同事們注意,而客戶那邊不接受我們提的改善建議,問題可能出在兩個部分:1.客戶的財務部門沒有與資訊部門溝通好. 2.客戶對風險的概念認知不足,如果主管有跟我們先建立這兩項認知,我想我會比較能夠接受客戶的反彈,而且會盡力去建立客戶的風險認知。而查核報告方面,因為客戶太多,不可能每個資深同仁都能親臨現場查核,所以要靠Staff在第一線做查核,記憶力再強也沒有用,不如寫成一份完善的報告,讓副理們透過報告可以了解這間公司,他會出Notes,表示他有看不懂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底稿製作的能力不足,視產業別不同,公司規模大小,客戶前幾年的查核結果不同,副理們所需要的底稿精細度可能是不同的,有時問題其實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但我們卻習慣於去怪罪周遭其他的人事物上頭。加班時間長,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不要去羨慕別人有比較輕鬆的reviewer,就算碰到最硬的reviewer,也能做到每份底稿都一次過,不就不必再花時間來follow客戶要資料,也不用改notes了,以免碰到其他reviewer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不是嗎??
講了這麼多,我覺得可以簡述成工作要有一種”使命”感,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可以對XXX有貢獻,我要是做不好,連帶會拖累到上頭的XXX,若影響到商譽,搞不好整間公司上千人都會因為此舉,生活產生影響,對客戶也好,對上司也好,對下屬也罷,每個齒輪都有自己該做的事,對自己做的事只要有使命感,就不會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份爛工作,無法完成使命,是工作的內容還是自己的問題,我覺得是很值得探討的。
不知好壞:
這個地方,要說的是,能對自己的工作做出評量,像上面所提到的服務人員而言,他們就是以送餐的速度,顧客的笑容、滿意度來為自己評分,但儘管有這些東西,也要有跡象來告訴自己,我有做的更快更好了,才會有”感覺”,以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而言,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尊敬->自我實現,雖然順序上而言,自我實現是擺在最後一位,但工作時若是完全不能判斷自己做的好或壞,那在自我實現層面,得到的近乎是零。
而這時候,通常要靠旁人的協助來讓自己意識到”我有所進步了!!”及”我確實的把這件事情做好了!!”,當然不是用摸摸頭的方式說”你做的很好唷~~”,但以我在早餐店打工為例,一開始我只負責倒飲料而已,到後來我會開始收桌,接下來可以接客人的點單,一開始記兩組就忘了,到現在可以記六組左右,以前倒飲料,一天下來會錯五杯以上,接電話,餐點會錯兩三份左右,到現在一天最多錯一份,以前會忘了放筷子和吸管,現在頂多忘了餐巾紙,像這類的工作,我可以從做錯的數量來判斷自己有沒有進步,今天比昨天少錯一件事,就是值得開心的事情,但若犯太多錯,有可能就是自己不夠專心,我自然可以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就不會有每天都在原地踏步,或是犯錯不知改善的狀況發生,這樣自然工作起來會有目標,有動力,每一天都讓自己做的更好。
很多公司會有一些年度評量表,那個東西基本上太祟高太制式化了,填寫完要花一小時,但看的人可能只花5min,然後這輩子就再也不會有人去翻閱了,這樣子一年下來只做這麼一次,真的無法判斷自己有沒有長進,而且甚至只是一種交差了事的制式化作業,知道自己有沒有把事做好,應該是每個當下都能意識到的事,最久也不應該拖過一天,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不也正是這個原因嗎??就是要不斷的端正自己,讓自己每天都過的更好。
這邊不得不再度提出我的前公司來做舉例了,一般而言我們接收到的都是上面下給我的review notes,告訴我要修改底稿的哪些部分,不然就是客戶那邊制式化的感謝和反彈,我們到底有沒有好好執行我的工作??要透過notes數量來判斷嗎?但這又是個因人而異的標準,難道剛好都做到大客戶,內容都很廣,reviewer的人又比較強硬一些,我的notes又相對比較多,就是我做的不好嗎?也沒有人說reviewer一定是正確的呀,那如果我的客戶都很制式化的感謝後就送我離開,是我很會應對客戶的功勞嗎?會不會根本是我運氣太好,一直都遇到好客戶呢?我覺得單兵出去作戰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主管看底稿時,一方面透過notes告訴我們有哪些地方是主管們看不懂的,另一方面在信件中或電話裡,應該也可以跟我們說說,有沒有做的好的地方,或是聽我們解釋一下做不好的地方,亞洲人講究的不就是人情味嗎?真的要和外商一樣硬繃繃的,麻煩請給我外商的福利和優惠,那你就可以不要對我講情份(只是開個玩笑),但我覺得單單透過書信和文字的往來,而且又有著老師指導學生的味道,在持續工作下來,全然接受打擊,一點振奮都沒有,而且改了這又錯那,改了那,又弄錯這的,永遠弄不清楚怎麼做,在前半年這樣的對待著新人,我想…汰換率高也是合情合理的。
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只是需要一些成就感,做錯可以跟我說,我不是不會改,但請不要跟我說,我做的都是錯的,有時只需要一點點小鼓勵,告訴我,我也是有做的好的地方,我就會更努力,人都喜歡被讚美,就算真的找不出地方可以讚美,也可以說一句”辛苦了,寫的不錯,雖然可能還是很多地方要改,但不要太晚睡把身體弄壞唷”。我們不是傻子,自己都會知道要早一點上手,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快更好,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也會有更多客戶,就會有更好的薪資和福利,有時,多推的這一小把,是很有幫助的!!
只是過客:
這一點其實我很想用簡短的一句-士為知己者死,來帶過,員工覺得自己在公司中存在感薄弱,有我沒我都沒差,事情又執行的還可以而已,沒有特別優秀,最後能留住他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的老闆。
試問每個老闆,你除了知道員工履歷表上寫的東西,你還知道些什麼??如果沒有更多,那你可能並不是一個好老闆,有時候多關心一下他的租屋情形,健康狀況,家庭成員,感情方面,未來規劃,會讓他有被重視的感覺,而且很有存在感。
嗯~~說的比較白,其實就是用”感情”,還有被需要的感覺來抓住員工的心,員工如果覺得和你有一定的交情,除非有什麼重大的事故,或是經濟上真的支撐不下去了,不然員工會為了這一些情份,再陪著老闆們多走一小段路的。
也許有人會問,那如果跟同事間感情很好呢??說真的,那也是一種加分和牽掛,但…份量不太一樣,畢竟你們是站在同一條線上,一起幫老闆做事,或是替主管賣命,就算你在這間公司或在別間公司,其實都是可以維持的,但上下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有個人賞識我,了解把我放在什麼位置能有最大的效用,這是無可取代的,而且他也關心著我的生活,了解我的一切,雖然有朋友的關係,但階級上我仍然會緊守老闆和員工的分界,這樣的伯樂,是難以取代的。另一方面,如果老闆願意跟我分享他自己的生活,那整個層次就又更高一些了,我不過是個小員工,但老闆告訴我他的小兒子要上小學了,或是女兒本周末有舞蹈表演,這種淡淡的交心感,看似普通,但其實意味深長。
在大公司中,要做到這點其實有些困難,而且很多交往容易流於形式化,每年和大老闆說到話的時間,應該就是他們每桌敬酒的時候,而和大老闆不熟其實沒什麼差,重點在於中階的主管們,畢竟和我們第一線員工最直接有相關的,就是我們的中階主管們,如果他肯多關心我一些,或是跟我分享一些他自己的事,我應該就會覺得我們關係比較深厚一些,在做事時我會更努力一些,也會盡力避免造成他的麻煩,對他也比較不會隱瞞,也比較掏心掏肺,但…我可不會抱著犯了錯要請主管罩我的心態,因為那就有一些太超過了。
在前東家,我其實常和一定層級的高層們聊天,但很容易就分的出來,哪些人是比較小心,不願意與我深交,哪些人是很自然的,願意和我分享心情的,前者能力確實很強,但…和後者相較之下,我覺得後者在職涯上應該會走的比較順遂一些才對,前者也不是不好,他也會主動的關心著每一位夥伴,但…就是把自己保護的太好,我個人是不太呷意這種感覺啦,但也無所謂,人總有選擇自己要怎麼做的權利。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被賦予使命,有成就感,是被需要,是被重視的,這些東西,只要運用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輕鬆達到,只看自己願不願意用心去做。
每進一間公司,確認它值得我投入青春,換取我想要的生活時,請務必注意以上三點,因為這三件事的發生,不見得永遠是別人造成的,有時可能是我們自己不願意花時間去經營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當別人試著了解我們時,或許我們老是趕著離開,只為了趕著吃完飯洗完澡,舒舒服服的躺在沙發上看今天的康熙,書本封面的副標寫的很好-老想著”閃人”的話,別想找到好工作,一份工作好壞與否,不見得全然是由公司所決定的,今天帶種一點,有GUTS一些,你大可走去敲敲大老闆的門,告訴他們你有什麼不滿的,最糟最糟也不過是走人而已,和自己原本的計畫正好不謀而合,但或許,這一敲,你發現老闆很願意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又或者,你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大半是你自己造成的,那你也只好自我做調整了,我相信老闆們是想要聽到基層的聲音的,再則,天底下一定有比自己現在做的更好的工作,或是更壞的工作,不要想著下一份會更好,或許可以想想,我該怎麼讓我的工作,在現在!!就變的更好!!更吸引人!!
雖然說書中的管理角度出發點有些特別,強調的並不是營運方針和績效指標等數字,但從最基層去思考員工們內心的渴望,不也是每一個老闆們該做的事嗎?廢話不多說,究竟什麼是爛工作的三個跡象呢??
與我何甘:
每一份工作,通常都會與其他人產生關聯性,而做著爛工作的人們,會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與其他人有何相干,而若不知道與他人有何相關時,很容易落入自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那愈做就會愈悶,心中就愈多不好的念頭:”我這麼辛苦究竟是為了什麼??”、 “做著這麼沒意義的工作,根本是在浪費生命嘛”、”如果今天做的是其他工作就不會這麼挫折了才對”。
一般通常最容易和他人有直接關聯的,就是面對顧客的第一線服務業人員,而這類人員並不太會出現這項問題,因為顧客的心情、感受、消費經驗都可以透過一個笑容來告訴服務人員,而服務人員只要看到顧客的臭臉,應該大概都能知道自己有些地方沒做好,所以服務業人員工作時可以透過顧客的笑容來讓自己感受到”我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但以一些內勤的工作人員來說,如會計、行政人員而言??以正常而論,沒有靈異現象的情形下,財務報表應該是不會擺臭臉給會計看的,公文被打開時,我想它也笑不太出來,所以會計可能會有種心態”我不就是在玩數字遊戲嗎??叫誰來做不都一樣??”、行政人員也會想著”公文這東西,我請三個高中生工讀生來蓋章不就好了嗎??弄錯又有什麼差,弄對也沒人說我做的好呀!!”。
但其實一家公司當中,每個位置的人員都應該是息息相關的才對,但當做的工作屬於較個人或是較內勤化的職位時,與人的關聯性降低,那麼工作時會極度容易心生”與我何干”的想法,有我沒我有什麼差?做好做壞又有什麼差?
這和我前一份在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其實有點類似,我在電X審計部門工作,每週都會到不同的客戶端進行查核,每週都會給客戶一個發現事項清單(其實就是要請客戶改善的部分),另外也要產出一份查核報告給reviewer進行review,而reviewer不會是固定的,風格也不太一樣,今天給A副理看,可能只有10條notes要改,但若是給B副理看,可能變成30條notes要改,每個人重視的點並不相同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這樣查核才會比較周全,但今天如果是同一個副理看,在他很忙跟很不忙時給他看的結果通常也不太一樣,心中便會有一種感覺產生,每週要產一份報告已經夠硬了,重點是還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而回來的notes其實是會大幅增加自己工作量的東西,客戶那邊就更不用提了,有些客戶對於我們提的建議一點感覺都沒有,完全就是個不痛不癢,有些客戶會據理力爭不許我們的清單裡有提建議,因為這和他們的工作績效評量是有相關的,那我到底該怎麼做呢?是不是怎麼做都沒差??怎麼做都可以??
今天報告寫的好會被出notes,寫的不好還是會被出notes,缺失出的多客戶會反彈,出的少自己會覺得好像怪怪的,沒有善盡個人職責,在客戶端被剿不打緊,回到公司也只是被上面追著要底稿,在這種裡外不是人的情況下,我報告到底該怎麼寫??寫的愈細寫的愈好,等於是把自己搞死,而且公司端比較在意的是有沒有完成每一家公司的查核,並不是寫了一份超讚的查核報告就可以抵兩家,在先天不良,後天自我認知又失調時,自然會讓人不太能接受這樣的工作。
而主管部分應該要怎麼幫助這樣的我呢??離職前我才懂得很多道理,其實從一開始,要做的應該是告訴我們,我們所做的工作,是要供審計組同事參考使用,證明該客戶產出會計報表的資訊系統是足以採信的,而我們產出的報告,其實會做為審計組同事查核財報時,輔助的工具。而提供給客戶的改善建議,一方面是希望客戶可以改善,另一方面,其實是要告訴審計組同事,客戶的哪些部分有小缺失,可能會有一些舞弊的風險,請審計組同事們注意,而客戶那邊不接受我們提的改善建議,問題可能出在兩個部分:1.客戶的財務部門沒有與資訊部門溝通好. 2.客戶對風險的概念認知不足,如果主管有跟我們先建立這兩項認知,我想我會比較能夠接受客戶的反彈,而且會盡力去建立客戶的風險認知。而查核報告方面,因為客戶太多,不可能每個資深同仁都能親臨現場查核,所以要靠Staff在第一線做查核,記憶力再強也沒有用,不如寫成一份完善的報告,讓副理們透過報告可以了解這間公司,他會出Notes,表示他有看不懂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底稿製作的能力不足,視產業別不同,公司規模大小,客戶前幾年的查核結果不同,副理們所需要的底稿精細度可能是不同的,有時問題其實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但我們卻習慣於去怪罪周遭其他的人事物上頭。加班時間長,可能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不要去羨慕別人有比較輕鬆的reviewer,就算碰到最硬的reviewer,也能做到每份底稿都一次過,不就不必再花時間來follow客戶要資料,也不用改notes了,以免碰到其他reviewer也沒什麼好擔心的不是嗎??
講了這麼多,我覺得可以簡述成工作要有一種”使命”感,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可以對XXX有貢獻,我要是做不好,連帶會拖累到上頭的XXX,若影響到商譽,搞不好整間公司上千人都會因為此舉,生活產生影響,對客戶也好,對上司也好,對下屬也罷,每個齒輪都有自己該做的事,對自己做的事只要有使命感,就不會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份爛工作,無法完成使命,是工作的內容還是自己的問題,我覺得是很值得探討的。
不知好壞:
這個地方,要說的是,能對自己的工作做出評量,像上面所提到的服務人員而言,他們就是以送餐的速度,顧客的笑容、滿意度來為自己評分,但儘管有這些東西,也要有跡象來告訴自己,我有做的更快更好了,才會有”感覺”,以馬斯洛的金字塔理論而言,人類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尊敬->自我實現,雖然順序上而言,自我實現是擺在最後一位,但工作時若是完全不能判斷自己做的好或壞,那在自我實現層面,得到的近乎是零。
而這時候,通常要靠旁人的協助來讓自己意識到”我有所進步了!!”及”我確實的把這件事情做好了!!”,當然不是用摸摸頭的方式說”你做的很好唷~~”,但以我在早餐店打工為例,一開始我只負責倒飲料而已,到後來我會開始收桌,接下來可以接客人的點單,一開始記兩組就忘了,到現在可以記六組左右,以前倒飲料,一天下來會錯五杯以上,接電話,餐點會錯兩三份左右,到現在一天最多錯一份,以前會忘了放筷子和吸管,現在頂多忘了餐巾紙,像這類的工作,我可以從做錯的數量來判斷自己有沒有進步,今天比昨天少錯一件事,就是值得開心的事情,但若犯太多錯,有可能就是自己不夠專心,我自然可以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就不會有每天都在原地踏步,或是犯錯不知改善的狀況發生,這樣自然工作起來會有目標,有動力,每一天都讓自己做的更好。
很多公司會有一些年度評量表,那個東西基本上太祟高太制式化了,填寫完要花一小時,但看的人可能只花5min,然後這輩子就再也不會有人去翻閱了,這樣子一年下來只做這麼一次,真的無法判斷自己有沒有長進,而且甚至只是一種交差了事的制式化作業,知道自己有沒有把事做好,應該是每個當下都能意識到的事,最久也不應該拖過一天,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不也正是這個原因嗎??就是要不斷的端正自己,讓自己每天都過的更好。
這邊不得不再度提出我的前公司來做舉例了,一般而言我們接收到的都是上面下給我的review notes,告訴我要修改底稿的哪些部分,不然就是客戶那邊制式化的感謝和反彈,我們到底有沒有好好執行我的工作??要透過notes數量來判斷嗎?但這又是個因人而異的標準,難道剛好都做到大客戶,內容都很廣,reviewer的人又比較強硬一些,我的notes又相對比較多,就是我做的不好嗎?也沒有人說reviewer一定是正確的呀,那如果我的客戶都很制式化的感謝後就送我離開,是我很會應對客戶的功勞嗎?會不會根本是我運氣太好,一直都遇到好客戶呢?我覺得單兵出去作戰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主管看底稿時,一方面透過notes告訴我們有哪些地方是主管們看不懂的,另一方面在信件中或電話裡,應該也可以跟我們說說,有沒有做的好的地方,或是聽我們解釋一下做不好的地方,亞洲人講究的不就是人情味嗎?真的要和外商一樣硬繃繃的,麻煩請給我外商的福利和優惠,那你就可以不要對我講情份(只是開個玩笑),但我覺得單單透過書信和文字的往來,而且又有著老師指導學生的味道,在持續工作下來,全然接受打擊,一點振奮都沒有,而且改了這又錯那,改了那,又弄錯這的,永遠弄不清楚怎麼做,在前半年這樣的對待著新人,我想…汰換率高也是合情合理的。
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只是需要一些成就感,做錯可以跟我說,我不是不會改,但請不要跟我說,我做的都是錯的,有時只需要一點點小鼓勵,告訴我,我也是有做的好的地方,我就會更努力,人都喜歡被讚美,就算真的找不出地方可以讚美,也可以說一句”辛苦了,寫的不錯,雖然可能還是很多地方要改,但不要太晚睡把身體弄壞唷”。我們不是傻子,自己都會知道要早一點上手,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快更好,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也會有更多客戶,就會有更好的薪資和福利,有時,多推的這一小把,是很有幫助的!!
只是過客:
這一點其實我很想用簡短的一句-士為知己者死,來帶過,員工覺得自己在公司中存在感薄弱,有我沒我都沒差,事情又執行的還可以而已,沒有特別優秀,最後能留住他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的老闆。
試問每個老闆,你除了知道員工履歷表上寫的東西,你還知道些什麼??如果沒有更多,那你可能並不是一個好老闆,有時候多關心一下他的租屋情形,健康狀況,家庭成員,感情方面,未來規劃,會讓他有被重視的感覺,而且很有存在感。
嗯~~說的比較白,其實就是用”感情”,還有被需要的感覺來抓住員工的心,員工如果覺得和你有一定的交情,除非有什麼重大的事故,或是經濟上真的支撐不下去了,不然員工會為了這一些情份,再陪著老闆們多走一小段路的。
也許有人會問,那如果跟同事間感情很好呢??說真的,那也是一種加分和牽掛,但…份量不太一樣,畢竟你們是站在同一條線上,一起幫老闆做事,或是替主管賣命,就算你在這間公司或在別間公司,其實都是可以維持的,但上下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有個人賞識我,了解把我放在什麼位置能有最大的效用,這是無可取代的,而且他也關心著我的生活,了解我的一切,雖然有朋友的關係,但階級上我仍然會緊守老闆和員工的分界,這樣的伯樂,是難以取代的。另一方面,如果老闆願意跟我分享他自己的生活,那整個層次就又更高一些了,我不過是個小員工,但老闆告訴我他的小兒子要上小學了,或是女兒本周末有舞蹈表演,這種淡淡的交心感,看似普通,但其實意味深長。
在大公司中,要做到這點其實有些困難,而且很多交往容易流於形式化,每年和大老闆說到話的時間,應該就是他們每桌敬酒的時候,而和大老闆不熟其實沒什麼差,重點在於中階的主管們,畢竟和我們第一線員工最直接有相關的,就是我們的中階主管們,如果他肯多關心我一些,或是跟我分享一些他自己的事,我應該就會覺得我們關係比較深厚一些,在做事時我會更努力一些,也會盡力避免造成他的麻煩,對他也比較不會隱瞞,也比較掏心掏肺,但…我可不會抱著犯了錯要請主管罩我的心態,因為那就有一些太超過了。
在前東家,我其實常和一定層級的高層們聊天,但很容易就分的出來,哪些人是比較小心,不願意與我深交,哪些人是很自然的,願意和我分享心情的,前者能力確實很強,但…和後者相較之下,我覺得後者在職涯上應該會走的比較順遂一些才對,前者也不是不好,他也會主動的關心著每一位夥伴,但…就是把自己保護的太好,我個人是不太呷意這種感覺啦,但也無所謂,人總有選擇自己要怎麼做的權利。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被賦予使命,有成就感,是被需要,是被重視的,這些東西,只要運用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輕鬆達到,只看自己願不願意用心去做。
每進一間公司,確認它值得我投入青春,換取我想要的生活時,請務必注意以上三點,因為這三件事的發生,不見得永遠是別人造成的,有時可能是我們自己不願意花時間去經營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當別人試著了解我們時,或許我們老是趕著離開,只為了趕著吃完飯洗完澡,舒舒服服的躺在沙發上看今天的康熙,書本封面的副標寫的很好-老想著”閃人”的話,別想找到好工作,一份工作好壞與否,不見得全然是由公司所決定的,今天帶種一點,有GUTS一些,你大可走去敲敲大老闆的門,告訴他們你有什麼不滿的,最糟最糟也不過是走人而已,和自己原本的計畫正好不謀而合,但或許,這一敲,你發現老闆很願意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又或者,你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大半是你自己造成的,那你也只好自我做調整了,我相信老闆們是想要聽到基層的聲音的,再則,天底下一定有比自己現在做的更好的工作,或是更壞的工作,不要想著下一份會更好,或許可以想想,我該怎麼讓我的工作,在現在!!就變的更好!!更吸引人!!
2010年9月6日
我這樣考上東大和哈佛-百發百中的16倍速學習法
這本書會吸引我的原因其實蠻簡單的,一來,我其實一直是個不太會念書的人,二來,這本書並不厚,很適合沒什麼耐心,想要快速看完一本書的我,看完之後,我學習的能力真的變成16倍了嗎??嗯!!沒有!!那…我有從書中獲得一些什麼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可以很肯定的說”是”!!
本書的中心主旨一直圍繞在
成果=資質+策略+時間+效率,若四個要點的每一項,都能做到兩倍的效果,最後就會得到2x2x2x2=16倍的效果,也就是書本所謂的16倍速學習法。
雖然書中一直以考東大呀,念哈佛呀,考英文、韓文、西班牙文等筆者本身的經歷做為成果的代表,但換成其他東西不行嗎??其實是可以的~~舉凡是學做菜、學跳舞、學把妹、學彈吉他,只要跟學習有關的事情,應該都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因為每一個學習都應該有所成果,有成果的事情,就該適用於這種學習法。
這邊來簡略的說明四個要點各自的意涵
資質:
書中是以閱讀、書寫、算數等三種基礎能力來說明一個人的資質的好壞,大家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國文、英文、數學這些主要科目,要能念的好,關鍵不就在於一個人的三種基礎能力嗎?難道真的有人天生比較笨嗎??其實沒有,應該只是腦域的某一塊有沒有開發,或者是有沒有精通於某一項專業才對。
頭腦比較好,應該就是資質比較好吧,頭腦的好壞,和身體的強壯度一樣,是可以鍛鍊的,那應該怎麼做呢??有人數學就比較好,我想那是因為這樣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在計算的練習和理解方程式上頭吧,有人很會寫文章,這類的人多半寫了不知道多少篇的文章,有人看書時很容易抓到重點,他們也是經歷過大量的閱讀,才練就了抓到重點的功夫,哪一塊比較不擅長,就更應該去鍛鍊那一塊才對,要讓資質變好的步驟如下:相信自己頭腦是很好的!!好好閱讀每一本書,讀完後,用自己的方法把心得寫下來,心得可以是讓別人快速了解書本菁華的重點摘要,但不能只是把書頁中的粗體字標出來,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寫出來的摘要,應該是自己消化過後,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能寫的比作者更淺顯易懂,那不也是一件相當痛快的事情嗎??看->寫->說,如果可以用幾句話,把書本的重點,很有系統化的表達出來,我想那代表著,我們真正吸收了這本書的要點才是。
而計算這塊,和數理邏輯是相關的,平時可以常常記憶他人的電話號碼,有機會做簡單的計算時,不要靠計算機,而是靠自己的腦袋去算出來,類似1560元的鞋子,打85折的話是多少錢呢??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想用計算機去算,但換做是我,反而會快速的在腦中把1560拆成10等分,9折的價格是減去156元,8折的價格是減去156*2元,那85折呢,不就是減去156元後才減去156的1/2=78元嗎?所以腦中快速閃過的會是1560-156-78這段數字來,很多位數的乘法,瞬間成為了簡略的減法,就成為人人都很容易計算的方式,大家都可以快速計算出是1326元來了。
這三種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練習,也就可以不斷鍛鍊自己,讓自己變的聰明。
策略:
書中提到的,筆者開始擬定策略的方式是多去看考上東大及哈佛的人的心得和做法,包括他們看了哪些書,準備了多久,付出了多少努力,簡而言之就是向成功的人借鏡,這其實是個還不錯的方法,不過若沒有模仿對象的話怎麼辦??亦或是我就是不想跟這個人用同樣方式的前提存在的話呢??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憑感覺在做事的人,下一秒,明天,下周二,我自己會想要做些什麼??說真的,我自己也不知道。這類的人活的很隨性很帥氣很灑脫,但乎也很容易耗費掉很多時間。並不是不能按自己的意思隨心所欲做事,只是…在隨心所欲的同時,似乎可以想想,我是否有我自己的人生目標??我現在是否有將人生目標的進度往前推移呢??
擬定策略的流程應該是這樣子走的:訂定目標->蒐集資訊->擬定計畫->提高本身的動機。
在訂定目標時,一定要清楚且明確,最好不要是什麼體重變輕、提高搭訕技巧、做運動這類虛無且模糊的事,要就訂減輕3公斤、要到5個陌生女子的電話、每周三次,每次跑步30分鐘這類清楚的目標。
蒐集資訊:這個有很多種方式,但最好是有指標性的人物可以學習,以上述目標而論,減輕3公斤、要到5個陌生女子的電話、每周三次,每次跑步30分鐘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上網,去書局找資料,找一找之後,再來決定自己比較喜歡哪一種做法。
而決定怎麼做之後,一定要擬定計畫,像要到5個陌生女子的電話,我們可以先決定,在3個月內一定要完成,那我們可以把第一個月當成資料蒐集期,第2個月來降低自己可能會被拒絕的可能性-置裝、向有經驗人士請教、決定最適合自己的客群,第3個月的第1周,可能做為練功期,可能去飲料店買飲料時,就一定要聊超過5分鐘,或得到一些店員的資料,或是找個火車站,1天一定要跟10個陌生女子開口說話,接著第2~第4週就是實戰期,一切以要到電話為首要任務,其他事情都該拋諸腦後。
其實計畫的擬定沒有一定規則,但要是可行的,以念書為例,如果計畫中排的是連續一個月每天念書20小時,我想進行到第3天就會送醫院打點滴才對。
提高動機,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來努力,以體重要減3公斤為例,如果我是女生,我就會安排…3個月是夏天,拎祖媽就是要挑一個六日穿著比基尼去海邊,又或者是,買一件緊到穿不下又超貴的褲子,目標就是要瘦到可以穿的下。搭配方案可以是把自己目前穿比基尼的照片黏著牆上,或是把褲子掛在床頭等等,我想都可以讓人的動機十足才對,維持動機,其實也是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環,大家不要忽略了。
時間:
時間管理上,我個人就比較不擅長了,大致上該朝下面幾種方式去努力
1.避免浪費時間在與目標無關的事情上
2.把要做什麼事的時間提前安排好
3.盡量挖出時間來加快自己完成目標的進度
4.善用零碎的時間:坐車、吃飯、上大號等等
5.利用標準化的方式來節省時間
一名研究生原本一天花3小時做研究,可能努力兩年才能寫完論文,如果一天改花6小時做研究,也許努力個一年就能把論文給寫完了,我們的人生有很多時間都花在莫名的事情上頭。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經驗,打開電腦原本只是要查一個資料,不小心看到了Facebook、Plurk、MSN、Blog這些東西,一回神來,兩三個小時就已經過去了,做這些事情不是不好,但要找到適當的時間來安置這些事情,例如,吃完飯後的1小時,就是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設定1小時後,電腦就是自動關機,或是訂個鬧鐘提醒自己時間已經到了,這種做法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不能跟自己妥協,再多聊個5分鐘就好啦,那個誰誰誰又有新消息了耶,這些事情,跟我們的目標,如果沒有相關,那就是完全不必留戀,可以直接忽略掉的活動,學生時代的我,就是不留戀短期目標,又忽略了長期目標,簡稱”沒有目標”所以才會畢業時依然一事無成的模樣,幸好後來有慢慢給自己一些目標,才讓自己比較像樣了起來。
第3、4點而言,其實就是好好的善用時間,同時完成2件需要完成的事,從台北坐火車去台中,大約是兩小時,你可以選擇看看報紙,睡睡覺,或是拿起一本想讀的書來念和用紙筆寫下自己這三個月的時間規劃來,假使是想念英文,那坐捷運和上廁所時,都可以背三五個英文單字才對,一天只要上一次大號,一年也是增加了1000~1500的單字量。
最後一點,利用標準化這件事,其實還蠻淺顯易懂的,每次寫完信,最後的留下姓名及聯絡方式,一般我們都會設定為一封信的基本樣式,不僅發信前不必重打一次,發信後如果對方不清楚,對方也可以立即利用聯絡方式聯絡自己,不需要再去找電話,不僅幫自己,也為對方節省了一定的時間,所有事情都是可以標準化的,利用標準化,我們一定可以找出更多時間的。
以上5點只是一些小技巧,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節省時間的方式的,只要我們願意,一定能更完善的利用時間。
效率:
其實要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力要高,而在影響集中力的眾多因素中,環境是第一要件,如果環境不對的話,我覺得儘管技巧再高超,能力再卓越,都會造成集中力的分散,效率自然也不會高囉,舉個例子,如果今天我的目標是這個月多存五千元,但每個六日朋友們都找我去百貨周年慶或是東區、西門町這種血拚聖地,我覺得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效率應該會極差無比!!所以要做一件事情前,都要先給自己一個良善的環境,想念書時,請把電腦關掉,想上網找一個資料,找完就下線的話,請不要打開您的FB、Plurk、MSN等高度干擾軟體,如此便能提高自己的集中力才對。
再來要完成一件事,執行的順序,往往也會去影響我們最終的結果,我們可以先執行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讓自己有成就感,引起自己的興趣,會比較容易進行下去,以搭訕女生而言,超正的冰山美人和笑容可人的可愛小妞,我想後者會是優先下手的選擇,前一百個都先從親和力較高的小妞下手,我想有了足夠的經驗值和自信後,再去找冰山美人下手,成功機率相對會提高不少。
加強動機,我覺得…達成目標的速度決定於執著的程度,而執著的程度決定於動機的強弱,要維持自己強大動機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個人最常用的方式是”做夢”和”寫下來貼在床頭”這兩種,做夢當然不是叫你去睡覺的意思,而是每天早上起床和睡前都閉上眼睛去想像,達成了這個目標,是一件多麼爽的事情,自己會有多麼開心,努力終於有了成果,每天早晚都做著這麼個開心的夢,我想在醒著或是睡夢中,我們都可以一心一意的想著如何早日完成目標吧,第二點我想是很淺顯易懂的,人都是很容易懶散還有對自己妥協的,雖然也不用到一天24小時都活的這麼汲汲營營,但在走回房間上網時,要躺下來睡午覺前,不斷看到自己的目標,就算這小時想要休息一下,我想下一個小時也會上緊發條,再好好衝刺才是。
書中舉的當然不是這些例子,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解讀書中要告訴我們的事情,讀書本來就該學以致用不是嗎??這本書大約花2~3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完時會想要好好的努力來做些什麼事,如果能好好持續這股熱情,我想是可以完成一些什麼想法的,與大家共勉之。
本書的中心主旨一直圍繞在
成果=資質+策略+時間+效率,若四個要點的每一項,都能做到兩倍的效果,最後就會得到2x2x2x2=16倍的效果,也就是書本所謂的16倍速學習法。
雖然書中一直以考東大呀,念哈佛呀,考英文、韓文、西班牙文等筆者本身的經歷做為成果的代表,但換成其他東西不行嗎??其實是可以的~~舉凡是學做菜、學跳舞、學把妹、學彈吉他,只要跟學習有關的事情,應該都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因為每一個學習都應該有所成果,有成果的事情,就該適用於這種學習法。
這邊來簡略的說明四個要點各自的意涵
資質:
書中是以閱讀、書寫、算數等三種基礎能力來說明一個人的資質的好壞,大家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國文、英文、數學這些主要科目,要能念的好,關鍵不就在於一個人的三種基礎能力嗎?難道真的有人天生比較笨嗎??其實沒有,應該只是腦域的某一塊有沒有開發,或者是有沒有精通於某一項專業才對。
頭腦比較好,應該就是資質比較好吧,頭腦的好壞,和身體的強壯度一樣,是可以鍛鍊的,那應該怎麼做呢??有人數學就比較好,我想那是因為這樣的人花了很多時間在計算的練習和理解方程式上頭吧,有人很會寫文章,這類的人多半寫了不知道多少篇的文章,有人看書時很容易抓到重點,他們也是經歷過大量的閱讀,才練就了抓到重點的功夫,哪一塊比較不擅長,就更應該去鍛鍊那一塊才對,要讓資質變好的步驟如下:相信自己頭腦是很好的!!好好閱讀每一本書,讀完後,用自己的方法把心得寫下來,心得可以是讓別人快速了解書本菁華的重點摘要,但不能只是把書頁中的粗體字標出來,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寫出來的摘要,應該是自己消化過後,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能寫的比作者更淺顯易懂,那不也是一件相當痛快的事情嗎??看->寫->說,如果可以用幾句話,把書本的重點,很有系統化的表達出來,我想那代表著,我們真正吸收了這本書的要點才是。
而計算這塊,和數理邏輯是相關的,平時可以常常記憶他人的電話號碼,有機會做簡單的計算時,不要靠計算機,而是靠自己的腦袋去算出來,類似1560元的鞋子,打85折的話是多少錢呢??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想用計算機去算,但換做是我,反而會快速的在腦中把1560拆成10等分,9折的價格是減去156元,8折的價格是減去156*2元,那85折呢,不就是減去156元後才減去156的1/2=78元嗎?所以腦中快速閃過的會是1560-156-78這段數字來,很多位數的乘法,瞬間成為了簡略的減法,就成為人人都很容易計算的方式,大家都可以快速計算出是1326元來了。
這三種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練習,也就可以不斷鍛鍊自己,讓自己變的聰明。
策略:
書中提到的,筆者開始擬定策略的方式是多去看考上東大及哈佛的人的心得和做法,包括他們看了哪些書,準備了多久,付出了多少努力,簡而言之就是向成功的人借鏡,這其實是個還不錯的方法,不過若沒有模仿對象的話怎麼辦??亦或是我就是不想跟這個人用同樣方式的前提存在的話呢??
一直以來,我都是個憑感覺在做事的人,下一秒,明天,下周二,我自己會想要做些什麼??說真的,我自己也不知道。這類的人活的很隨性很帥氣很灑脫,但乎也很容易耗費掉很多時間。並不是不能按自己的意思隨心所欲做事,只是…在隨心所欲的同時,似乎可以想想,我是否有我自己的人生目標??我現在是否有將人生目標的進度往前推移呢??
擬定策略的流程應該是這樣子走的:訂定目標->蒐集資訊->擬定計畫->提高本身的動機。
在訂定目標時,一定要清楚且明確,最好不要是什麼體重變輕、提高搭訕技巧、做運動這類虛無且模糊的事,要就訂減輕3公斤、要到5個陌生女子的電話、每周三次,每次跑步30分鐘這類清楚的目標。
蒐集資訊:這個有很多種方式,但最好是有指標性的人物可以學習,以上述目標而論,減輕3公斤、要到5個陌生女子的電話、每周三次,每次跑步30分鐘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上網,去書局找資料,找一找之後,再來決定自己比較喜歡哪一種做法。
而決定怎麼做之後,一定要擬定計畫,像要到5個陌生女子的電話,我們可以先決定,在3個月內一定要完成,那我們可以把第一個月當成資料蒐集期,第2個月來降低自己可能會被拒絕的可能性-置裝、向有經驗人士請教、決定最適合自己的客群,第3個月的第1周,可能做為練功期,可能去飲料店買飲料時,就一定要聊超過5分鐘,或得到一些店員的資料,或是找個火車站,1天一定要跟10個陌生女子開口說話,接著第2~第4週就是實戰期,一切以要到電話為首要任務,其他事情都該拋諸腦後。
其實計畫的擬定沒有一定規則,但要是可行的,以念書為例,如果計畫中排的是連續一個月每天念書20小時,我想進行到第3天就會送醫院打點滴才對。
提高動機,我個人是比較喜歡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來努力,以體重要減3公斤為例,如果我是女生,我就會安排…3個月是夏天,拎祖媽就是要挑一個六日穿著比基尼去海邊,又或者是,買一件緊到穿不下又超貴的褲子,目標就是要瘦到可以穿的下。搭配方案可以是把自己目前穿比基尼的照片黏著牆上,或是把褲子掛在床頭等等,我想都可以讓人的動機十足才對,維持動機,其實也是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環,大家不要忽略了。
時間:
時間管理上,我個人就比較不擅長了,大致上該朝下面幾種方式去努力
1.避免浪費時間在與目標無關的事情上
2.把要做什麼事的時間提前安排好
3.盡量挖出時間來加快自己完成目標的進度
4.善用零碎的時間:坐車、吃飯、上大號等等
5.利用標準化的方式來節省時間
一名研究生原本一天花3小時做研究,可能努力兩年才能寫完論文,如果一天改花6小時做研究,也許努力個一年就能把論文給寫完了,我們的人生有很多時間都花在莫名的事情上頭。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經驗,打開電腦原本只是要查一個資料,不小心看到了Facebook、Plurk、MSN、Blog這些東西,一回神來,兩三個小時就已經過去了,做這些事情不是不好,但要找到適當的時間來安置這些事情,例如,吃完飯後的1小時,就是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設定1小時後,電腦就是自動關機,或是訂個鬧鐘提醒自己時間已經到了,這種做法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不能跟自己妥協,再多聊個5分鐘就好啦,那個誰誰誰又有新消息了耶,這些事情,跟我們的目標,如果沒有相關,那就是完全不必留戀,可以直接忽略掉的活動,學生時代的我,就是不留戀短期目標,又忽略了長期目標,簡稱”沒有目標”所以才會畢業時依然一事無成的模樣,幸好後來有慢慢給自己一些目標,才讓自己比較像樣了起來。
第3、4點而言,其實就是好好的善用時間,同時完成2件需要完成的事,從台北坐火車去台中,大約是兩小時,你可以選擇看看報紙,睡睡覺,或是拿起一本想讀的書來念和用紙筆寫下自己這三個月的時間規劃來,假使是想念英文,那坐捷運和上廁所時,都可以背三五個英文單字才對,一天只要上一次大號,一年也是增加了1000~1500的單字量。
最後一點,利用標準化這件事,其實還蠻淺顯易懂的,每次寫完信,最後的留下姓名及聯絡方式,一般我們都會設定為一封信的基本樣式,不僅發信前不必重打一次,發信後如果對方不清楚,對方也可以立即利用聯絡方式聯絡自己,不需要再去找電話,不僅幫自己,也為對方節省了一定的時間,所有事情都是可以標準化的,利用標準化,我們一定可以找出更多時間的。
以上5點只是一些小技巧,我相信一定有更多節省時間的方式的,只要我們願意,一定能更完善的利用時間。
效率:
其實要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集中力要高,而在影響集中力的眾多因素中,環境是第一要件,如果環境不對的話,我覺得儘管技巧再高超,能力再卓越,都會造成集中力的分散,效率自然也不會高囉,舉個例子,如果今天我的目標是這個月多存五千元,但每個六日朋友們都找我去百貨周年慶或是東區、西門町這種血拚聖地,我覺得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效率應該會極差無比!!所以要做一件事情前,都要先給自己一個良善的環境,想念書時,請把電腦關掉,想上網找一個資料,找完就下線的話,請不要打開您的FB、Plurk、MSN等高度干擾軟體,如此便能提高自己的集中力才對。
再來要完成一件事,執行的順序,往往也會去影響我們最終的結果,我們可以先執行自己比較擅長的部分,讓自己有成就感,引起自己的興趣,會比較容易進行下去,以搭訕女生而言,超正的冰山美人和笑容可人的可愛小妞,我想後者會是優先下手的選擇,前一百個都先從親和力較高的小妞下手,我想有了足夠的經驗值和自信後,再去找冰山美人下手,成功機率相對會提高不少。
加強動機,我覺得…達成目標的速度決定於執著的程度,而執著的程度決定於動機的強弱,要維持自己強大動機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個人最常用的方式是”做夢”和”寫下來貼在床頭”這兩種,做夢當然不是叫你去睡覺的意思,而是每天早上起床和睡前都閉上眼睛去想像,達成了這個目標,是一件多麼爽的事情,自己會有多麼開心,努力終於有了成果,每天早晚都做著這麼個開心的夢,我想在醒著或是睡夢中,我們都可以一心一意的想著如何早日完成目標吧,第二點我想是很淺顯易懂的,人都是很容易懶散還有對自己妥協的,雖然也不用到一天24小時都活的這麼汲汲營營,但在走回房間上網時,要躺下來睡午覺前,不斷看到自己的目標,就算這小時想要休息一下,我想下一個小時也會上緊發條,再好好衝刺才是。
書中舉的當然不是這些例子,我只是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解讀書中要告訴我們的事情,讀書本來就該學以致用不是嗎??這本書大約花2~3小時就可以看完,看完時會想要好好的努力來做些什麼事,如果能好好持續這股熱情,我想是可以完成一些什麼想法的,與大家共勉之。
訂閱:
文章 (Atom)
關於健身,我想說的是_03_可怕的真相
關於健身,有些很殘酷的真相,和令人髮指的事實,我覺得還是要很有公德心的先讓大家知道,雖然聽著有點不是滋味,但人總要學著長大吧~ 1)這是一趟漫長的旅程,漫長到你彷彿不曾開始 我從2015年10月開始健身,到現在2017年4月,總共1年半的時間,我持續著每周三次,每次1.5小...
-
先來張我的愛車照吧 畢竟欠大家欠很大 FUJI的NEVADA 1.0LE 藍白車身,看起來真的超爽的 雖然變速器的等級可能小遜Iguana一籌 但一萬元的車,就是要買看的爽的 而我看它看的很爽很爽 哈哈 今天下午,天氣很好,想說該去運動一下 就覺得去騎上次沒有騎完的河濱公園 不過...
-
好吧...雖然不是今天的事,但...反正就是...我工作滿一年了~~恭喜老爺,賀喜夫人!!記得一位離開的同事說過,如果你以後想在事務所這條路上發展,請你至少做個三年,如果你以後沒打算走這條路,一年你差不多就可以閃人了,因為這邊的東西,差不多一年就可以學完了,剩下...就只是熟練度...
-
泡沫變紮實了? 在這邊我必須說,我也沒辦法判斷房市或股市的泡沫,會不會到來或是何時會來?因為那是由人性所決定的,而且是群眾的人性,我只是組成群眾這個大機器的一個小元件,要去判斷或影響機器想怎麼運作,好像是太自我感覺良好了一些,不過對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觀點,那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